技术人的成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能型成长(这里可能还要细分,一类是顺其自然的深挖,一类是自驱动学习),一类是应激型成长。一般来说,本能型成长的效率会比较高,但现实是,我们在多数情况下面临的都是应激型成长。
一、本能型成长
1、本能型成长,你可以理解为源于自己的意识、兴趣和愿望。
小A主要负责后端系统的开发和测试工作。他这人好奇心比较重,喜欢在测试环境对每个功能都了解一下,搞清楚业务到底是怎样进行的。有次他发现某个功能运行起来特别慢(因为是跑脚本并不太影响线上业务,所以一直也没有人处理),一查代码发现这个功能在一个页面中进行了若干次 SQL 查询,其中一条 SQL 相当复杂,耗时足足有 2 秒。
于是,他开始分析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么复杂的一个查询,最后这个查询展示出来的是什么结果,对应页面上是哪个位置。在一一搞清楚之后,他发现其实可以有更优的做法,将这个查询稳定地控制在 20 毫秒以内,实现指数级的性能提升。
问题解决后,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摸索,搞清楚了数据库中 I/O、索引等可能影响性能的因素,从理论层面弄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而这样的经验是可以直接复制到之后的工作中去的。
可以看到,小A做的事情跟他当时的职位或岗位职责并没有什么相关性。关于 SQL 的性能调优,正常来说是属于 DBA 的事情。遵循了他内心对这个事情的热情,然后一步步把事情做好,他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要达成 KPI 或得到技术成长,尽管结果确实是达到了。对于这类型的成长,就可以归类为本能型成长。
本能型成长是最有效率的,过程也是最快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你满足了自身的渴望,因为你想做,而且没有障碍,你做到了,所以你快乐。
2)因为你是真的想要做好这件事,所以你会废寝忘食地投入,用尽一切办法,自然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高,过程也会更快。
3)本能型成长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好处,可能因为一些良好的表现,获得升职加薪或者负责更核心的业务。
2、自驱动学习,一般是你想要改变现状,渴望得到进步。
感觉今天已经学习不下去了,可是还有好多东西要学啊,很焦虑;
感觉这个问题怎么这么难,一直学不会,钻牛角尖把自己弄的筋疲力尽,很焦虑。
因为是自己主动想要改变现状,所以不会像应激型成长那么痛苦,但是他的前提还是要改变现状,渴望得到进步,所以还是会有焦虑的情况产生。
这种焦虑的产生一般是因为学习计划制定的不够长远或者不够合理或者拆分的不够细致导致的。
感觉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习,但是每个人的时间精力特别是注意力是有限的。想象一下如果系统升级的时候没有进度条的情况,是不是非常让人抓狂。只有做好规划才能按部就班,每天达成一个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张弛有度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
制定长远计划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状态来做调整打磨,直到达到一个比较优化的状态。另外一定要多分享输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或者拿出来大家讨论,很多时候会事半功倍。比如咱们的go语言内部学习分享和读书会很多时候就能帮助解决类似问题,而且一群人一起学习会坚持的更久。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对这种本能型成长,只要做好长远合理的规划基本就能解决。
二、应激型成长
再来看应激型成长,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身处在某个环境中时,由于外部因素的变化,导致自身不得不进行成长,以适应这些变化。
小B是一个服务端技术专家,可是他选择了和朋友创业。在公司里面,技术专家只需要关心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把产品和业务实现就足够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合伙人,除了要做好产品实现之外,还对很多其他技能有要求。
马云说过,“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而技术合伙人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搭建一个走得远的团队,其中就包含了对识人和用人两方面能力的要求。团队搭好之后,如何调节好团队氛围,保证成员的成长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还都只是对内的技能要求,还有对外的比如公司层面的跨部门协作,或是面向业界和市场进行输出,又是另外一些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这些一切的一切,都逼着小B进行升级,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和提升自己所缺失的技能。
于是小B就进入了应激型成长的状态,然而这个过程并没有本能型成长来得容易,原因有二:第一,这些要求来得有点突然,甚至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但在当时,他并没有可选择的余地,甚至这是一道或成长或灭亡的选择题;第二,应激型成长往往伴随着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如果要成长,就需要打破自己作为技术专家的舒适区,走出去,做很多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并不是小B有经验的,甚至可能都不是他喜欢的。
正因如此,应激型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越是痛苦,克服了之后成长越快,进步越大,所以应激型成长反而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三、拒绝意外
既然知道应激型成长的重要性和无可避免,我们是不是有办法来减轻这种痛苦,从而更好地面对它呢?
正如前面所说,应激型成长痛苦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我们的预期之外,而且通常特别快;另外一个是要求我们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做我们不擅长的事情。只要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两点,是不是就可以让痛苦减轻?
回到之前提到的小B的例子,显然,他在进入创业这个环境之前,对于创业的认知是严重不足的。而正因为认知的缺失,导致对情况的判断出现了差错,并且最终走向失败。这就跟生活在美洲大陆的巨型地懒一样,它们没有看懂智人背后的团队协作和对工具的使用,可能给它们带来的威胁。当然,在那个信息流通程度几乎为零的时代,地懒犯这种错误是无可厚非的。
今天则完全不一样,在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社会里,我们信息缺失的绝大部分原因,肯定不会是因为无法获取信息。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并且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判断,提前做好准备,来免除“惊喜”带来的痛苦。
比如轻课的很多伙伴要加入101项目组了,过去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服务端的技术栈,这样可以提前学习和研究使用的语言和框架。已经过去一拨人之后,通过和他们的沟通交流,对整个101项目的了解就会更加多了起来,理解了整体的业务模式,对之后技术方案制定和系统的编写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四、简单总结一下
本能型成长一般都是自驱的,一般情况下是很自然而然的发生的,有焦虑的情况一般是没有做好长远规划和任务拆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需要的是做好长远合理的规划。
应激型成长则是不可控的,而且一般随着业务高速发展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产生的痛苦和焦虑也是更大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开放,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提前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拒绝意外,这样才能够做到随需而变,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